集体主义、农耕传统与风险共担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范围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社会结构和民众心理发生了深刻变革:离婚率和独居率持续上升,多代同居比例和家庭规模不断下降,集体主义文化逐渐式微。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深,大量个人和家庭脱离了原有的礼俗社会,步入法理社会,曾经以血缘或者生产协作为纽带的社会网络,被更为正式的契约系统所替代。许多宗族或者社区所隐性承担的、曾被我们忽视的角色,在此时,也需要被重新认识。金融学教授余方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曾思棚的一项研究就着眼于此,通过考察对集体主义文化对于人们的风险决策的影响,探究社区(community)的风险共担功能。
01
集体主义文化与水稻种植
一般来说,个人主义相对强调个体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而集体主义更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注重个体和集体的和谐、互助和合作。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地区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农耕种植传统可以深刻影响当地的文化倾向。以我国农业生产为例,由于南北气候差异,北方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而南方则多为水稻。在农业生产大规模机械化之前,水稻种植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同时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灌溉和排水工程,需要进行多次田间管理和农事活动,使得水稻种植区的人们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促进了集体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在这些地区出生和成长的人们,并且在时代发展中也展现了很强的延续性。
这项研究也同样印证了这一观点,通过分析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近十万户家庭数据,作者发现,水稻种植区域的家庭之间存在更多的人情往来,也更倾向于在亲朋间无息借贷。统计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如家庭财务状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相关因素后,水稻种植区家庭向亲朋出借资金的概率高出4个百分点,无偿出借的概率高出3.6个百分点。
02
集体生活与金融体系中的保险
在联结紧密的社区中生活的人们,天然建立起一条基于情感与信任的纽带,而这种集体主义文化为社区中的家庭和个人也提供了一份隐性保证:当风险事件发生时,社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支持,帮助当事人渡过难关。这种风险共担的隐性契约显然是具有价值的,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保险。因此,社区提供的“保险”和社会商业保险之间,其实存在一种微妙的替代效应:当社区提供的天然“保险”可以满足人们大部分风险规避需求时,购买商业保险的动力就相对较弱;反之,人们则更倾向于转向金融系统,购买商业保险作为补充。这篇论文正表达了这一观点。研究结果显示,来自小麦种植区的家庭,相比之下会倾向于配置更多的商业保险资产:当一个地区小麦种植比例增加一个标准差,即32%,那么该地区人们购买商业保险的概率就会增加2.2%。这个百分比看似很小,但对比全社会商业保险的渗透率(约为9%)来看,这个增量意味着,当地保险市场规模将扩大近四分之一。
随之而来的疑问是,两种保险是完全替代的关系吗?假想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社区和金融系统提供的是完全同质的保险功能,那么不同地区家庭的平均风险偏好应相当,进而推断,仅在风险规避的维度下讨论,我们就不必担心传统集体主义文化的消亡。但从事实来看,在风险资产的配比上,不同作物种植区的人群依然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小麦种植区的家庭,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概率显著更低。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集体主义文化式微的地区,人们对于金融市场缺乏信任;抑或由于订立正式的保险合同成本过高,因此,在均衡情况下,即便存在种种商业保险作为补充渠道,人们还是会降低风险偏好以免陷入财务困境。
03
未来的社区与社区的未来
在当今社会中,社会控制更加依赖正式的手段,比如法律和合同,而非礼教传统,我们曾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文化也在各类新思潮中受到种种挑战。余方教授另一项发表在《金融与量化分析期刊》的研究也表明,金融系统的发展和保险的渗透,降低了个人对社群的依赖程度,从而也减少了人们的社交行为1。因此,虽然本篇文章的研究聚焦在家庭金融决策上,但其研究结论在许多层面都具有启发意义。
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思考,如果将传统社区的许多功能转接到金融体系中来,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否能够负担如此庞大的保障需求?芝加哥大学教授、前印度央行行长拉詹也表达过类似的担忧。他认为,在国家和市场之外,社区承载着不可或缺且很难替代的功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第三股力量,而如今本地社区的失落也给公共治理带来了诸多困扰。而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譬如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出现,契约订立的成本将会变得越来越低。那么,社区的许多隐性保障功能未来是否会被新形式所完全取代?进一步的,在未来,传统社区是否会消亡?而社交媒体,元宇宙的兴起,使得社群的形成将不再受到血缘、地域等因素阻碍。陌生人以兴趣或者价值认同为纽带的聚集,是否将孕育一种全新的集体主义文化?
也许,我们目前无法回答以上所有问题,但无法否认的一点是,社会永远不应是众多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的简单集合,而个人的未来,也将一直与整个社会的未来,紧密相依。
1 Cronqvist, H., Warachka, M., & Yu, F. (2022). Does Finance Make Us Less Social?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33. doi:10.1017/S0022109022000722